陈亚平
【摘 要】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加快了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但由于认识偏差、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的匮乏以及审计软件发展滞后等问题,使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推进面临一些困难。本文结合长期从事审计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发展瓶颈,并依此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
【关键词】审计 信息技术 瓶颈 途径
一、前言
随着被审计对象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愈加迫切,审计信息化建设事关审计事业的生存发展,这些年来,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审计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和信息化制度建设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目前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如何推进,怎样才能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匹配,笔者根据长期从事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的体会,就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的瓶颈与突破途径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二、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一)AO应用得到普及。
审计署先后推出了用于现场审计的《AO2005》、《AO2008》和《AO2011》,AO在近八年的推广中,各级基层审计机关领导都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开展了AO应用的推广工作,一是组织多层次的AO应用培训,二是提出“双百”应用要求,即:100%一线审计人员使用AO进行审计,具备具备条件的审计项目100%的应用AO开展审计,三是启动考核扛杆效应,将AO应用情况纳入年度项目的考核中。同时审计署也加大了推广应用力度,举行AO培训认证考试、进行AO应用实例征集评奖等,在各项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下,目前AO应用已基本覆盖所有审计项目,成为审计一线人员必备的审计工具,应用AO开展审计,提高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二)OA平台部署基本到位。
2006年基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关于印发《审计管理系统》(1拖N版)规格说明书——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的通知》(审计发〔2006〕58号)的要求,陆续开始《审计管理系统》(1拖N版)的建设,本系统建成后,实现了公文流转,审计计划项目管理、现场审计交互、信息共享、消息交互的功能,实现了将管理行为、操作行为信息化,有助于审计机关对日常办公、项目实施等工作的集中部署、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协同作业。
(三)联网审计已初步搭建。
2008年4月,省厅下发文件,在全省确立了24个区县联网审计试点单位,同年省厅在徐州市贾汪区召开了全省区县财政联网审计现场会,以区县财政联网为主的联网审计迅速推开,2010年3月在宿迁市召开了区县联网审计现场交流会,总结了区县联网审计审计情况,联网审计的应用,实现了对财政资金的跟踪监督和对财务、业务数据大集中,为运用联网审计开展绩效分析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初步彰显示了联网审计的预警“免疫”功能,提升了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以此同时,以地税、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领域的联网审计模式也在省辖市试点和开展,经过这几年的探索,联网审计取得审计成果,积累了经验,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审计模式上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信息系统审计积极推进。
信息系统审计是全部审计过程的一个部分,也是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基层信息系统审计在探索中不断推进,信息系统形式从结合型的信息系统审计迈向了独立型的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已不仅仅是对电子数据所记载的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同时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开展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展,保证了数据本身是真实的,避免“假账真查”和数据舞弊,为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创新信息技术运用初见成效。
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传统审计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审计创新是信息技术结合其他方法在审计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3S技术在土地资源审计中的运用,就是创新信息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运用成果。“3S”技术是英文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在审计中利用它的搜索、浏览现场实景、计算等功能,使审计人员可以方便快速完成大量数据的检查、分析、复核工作。目前 “3S”已经被用于土地储备管理、耕地面积真实性、地上附着物补偿款的审计等,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逐渐从单一信息技术领域向多领域的复合信息技术应用迈进。
三、当前审计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之瓶颈
前些年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客观规律来看,势必出现“瓶颈”现象,当下为适应“十二五”期间审计事业发展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审计署“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要求,省厅出台了《江苏省“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基层审计机关认识存在偏差、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现有审计模式的缺陷和对审计信息化安全的高要求等,使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存在着诸多发展的瓶颈。
(一)认识偏差导致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缺乏动力。
前审计长李金华曾说“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刘家义审计长也明确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两任审计长的话深刻诠释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尽管目前各地已经有了一个办公平台(OA),也有了用于现场的审计系统(AO),有的行业已经进行了联网审计,不是发展的很好吗?信息化硬件与平台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更为重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效果往往被忽视了,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你有没有开展信息化硬件和平台的建设, “重建设,轻应用”的做法,造成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困难,各项“征集”注重了结果,没有扎实推进技术应用的过程,成效不理想,使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缺乏动力。
(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审计信息技术应用。
审计信息技术应用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大年龄偏大的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审计技术,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够高,知识更新也跟不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速度。年轻的审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虽然计算机技术水平比较高,但缺乏审计经验,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无用武之地。在基层审计机关既懂精通审计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十分匮乏,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现有审计模式加大了审计信息技术应用风险。
目前国家审计主要还是事后的静态审计模式,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被审计一方拥有审计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审计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审计信息资源的享有和掌握是不对等的。由于当前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联网审计技术还没普及,又不能做到每一个项目在信息系统审计的基础上开展数据审计,使用AO检查范围有限、覆盖不全面、难以发现控制环节的不足,仅依据采集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电子数据开展审计,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了审计中疑点的捕捉,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四)信息化安全的高要求形成技术应用顾虑。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对信息安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审计工作接触各种电子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信息的处理越来越数字化。与手工操作或单机运行下的审计信息的输入、传递、处理和输出有了很大差别,审计工作将从实地审计逐步转向异地的网络监控审计,国家审计也将全面应用信息技术,这意味着网络环境带来了审计的全新革命,审计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而审计风险也随之扩大。主观上的不留痕迹的篡改数据,客观上的机器故障、网络传输和数据存储介质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网络故障、系统的登录与访问密码失窃、计算机病毒、黑客袭击和非法入侵等潜在的威胁都会导致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从而引起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的丢失,审计所需信息被窃取或篡改,甚至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审计风险因而加大,由于安全因素使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技术应用顾虑重重。
四、突破审计信息技术应用瓶颈的策略
基于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拟定务实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江苏省也出台了《江苏省“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对信息化的建设起着宏观把控的作用,好比是航海中的指南针。作为基层审计机关不能照葫芦画瓢,也象征性的制定了一个规划,没有务实的内涵,大多都是指标性的要求。而应该认真分析当前现状,制定一个能真正推动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富含具体措施、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方案等,使远期发展有方向,近期发展可操作。
(二)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制度体系。
目前大多数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化方面的制度非常欠缺,国家法律层面,例如审计法中有少量的条款涉及审计信息化方面的内容,但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从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等规范性的完整的审计信息化系列制度和效果评价体系,所以作为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在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的基础上,在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下,制定信息化相关工作制度、规范、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要求,使信息化技术应用有了制度的保障,在审计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优化应用软件提高应用技巧。
要想突破信息技术应用瓶颈,软件平台自身的优劣固然重要,同时也取决于使用者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水平,就目前应用的《审计管理系统》(OA)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而言,其本身是不错的软件平台,但两个系统均也有需要完善和更新的功能,使用者如果不能很好使用、管理和维护,那么两个系统在审计和审计管理中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例如:OA平台,目前大多数单位仅把它作为普通的办公自动化平台使用,它对项目开展情况、进度管理、现场数据包的查看等多项管理功能未能被真正使用。AO也是如此,大多数审计人员仅用于现场看看账,AO中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比对功能不为大多数人所掌握,这需要软件不断完善,同时着力使用者提高软件的应用能力,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才能得以推进。
(四)整合平台资源提升应用效率。
目前全省各地都纷纷建设了各种专业审计平台,有地税、社保、财政等,这些平台的建设无疑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绩效的角度看,每个市,每个县都建设显然是一种浪费,也不利于后发续的发展,形成一边建设,一边报废的现状。应该科学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进行整合、改造,再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形成纵横向的资源共享,解决了平台资金、维护、技术支撑等不足的困难,提升了平台的应用效率。
(五)中级人才与应用人才培养并重。
几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参加了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考试,成为了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队伍的生力军,在审计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从课程设置来看,理论多于应用,对省以上审计机关比较有用,对基层审计机关就存在实用性问题,因为基层审计机关,一般不会进行软件开发,主要还是应用,有的中级考试通过,却不会用AO开展审计,再就是中级培训人才毕竟是有限的,对大多数据审计人员来说,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和人才队伍,例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OA系统维护等,以点带面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量的应用人才与中级人才配合,形成信息化技术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合力。
(六)强化安全措施保证应用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加大了审计风险,很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不够了解,担心泄密和应用风险,束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手脚,应在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信息技术应用安全,一是制订有效的信息保密制度。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相应的审计信息保密制度,规范和约束审计信息的使用规则。二是通过硬件隔离保证审计存储信息的安全可靠,这就有效规避了审计专用电脑受到来自外部网络黑客的攻击和破坏,保证了审计信息的安全。三是通过计算机安全保密技术,建立审计信息安全边界,来有效保护核心信息安全,控制审计信息的泄密风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信息技术应用的推进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视,广大审计人员的探索下,必将大大提升审计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水平,为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增添无穷的动力,促使审计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